山东省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大力实施“科教兴鲁”战略,更好地培养、吸引和凝聚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全面提升山东省高校的综合实力和科技创新能力,带动我省优势学科赶超国内外先进水平,促进我省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跨越式发展,省委、省政府研究决定,在全省高等学校中实施“泰山学者”建设工程。
2005年10月26日,首批36位高校泰山学者特聘教授被正式授予特聘证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三位教授名列其中,李青松教授被聘为“化学工艺岗位泰山学者特聘教授”。
我省为“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及所带团队提供岗位津贴和科研补助。自然科学类:省财政每年分别拨给泰山学者特聘教授(专家)和所带的学术团队10万元、5万元的岗位津贴,每年提供5万元科研补助经费。所在单位每年为所带学术团队提供5万元岗位津贴配套经费,每年提供15万元科研配套经费,5年间提供200万元的学科建设经费。
2006年,李教授作为山东省第一批泰山学者计划的海外人员,来到中国石油大学,组建 “泰山学者”科研团队,成员包括王云芳教授,孙兰义教授,刘雪暖教授,和赵辉副教授。在石大各级领导支持下,认真建设泰山学者实验室和科研团队,积极申请和参加多项科研课题,逐步开展科研和教学工作,超过了合同要求的工作时间、教学和科研任务。
归国后经过四年的不懈努力,完成了十多项省部和企业技术研发项目,申报了20项发明专利,发表了36篇科技论文,科研合同总经费达800万元,预计年社会效益10亿元,超额完成了泰山学者岗位五年内要求的任务。李青松教授近期承担了更多的大型研发项目和国家基金项目,2012年度科研合同总经费超过一千多万元,并且很多项目顺利应用于工业中,获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现在分离工程实验室的萃取部分已安装和调试耐酸萃取振动筛板塔,脉冲萃取塔,离心萃取器和中试振动筛板塔;相平衡部分包括常压汽液相平衡实验装置,减压汽液相平衡实验装置,和液液相平衡实验装置,气相色谱和化学分析法也已建立。该相平衡实验室可测定极性物系和非极性物系。 纳米材料实验室配备有纳米粒度分析仪,纳米SiO2制备装置,高压合成设备,乳液聚合装置,可以进行乳液聚合研究,高压复合材料合成,复合纳米粒子的合成和在炼油工艺的应用研究。煤化工与新能源实验室已建成LFC小试装置,配备有热解器,回转筒褐煤干燥器,便携煤气分析仪, 粉末压片机, 数字粘度计,铝甑等,可以进行低阶煤提质联产油技术的研究。
三个实验室已经用于课题组承担的18个项目中,同时这三个实验室的建设,在中国石油大学是新领域,为进一步开展化学工艺学科下化工热力学,分离工程,化工材料纳米粒子,煤化工与新能源方向的教学和科研打下基础。
另外请参考个人简介:
泰山学者李青松简介
李青松,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泰山学者,高级研究员,美国ACS会员,美国化学工程师协会会员,教育部和山东省基金评审专家。 1984年毕业于天津大学,获学士学位;1987年毕业于北京化纤工学院,获硕士学位;1996年毕业于美国南加州大学(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获博士学位。1987至1992年,在北京化纤工学院任讲师;1992至1993年,在美国南加州大学任助理研究员;1994至1996年,在美国南加州大学任研究员(Research Fellow), 1996至2001年,在美国加州圣地亚哥SGI技术中心任高级化工工程师、项目经理;2001年至2008年,在美国圣地亚哥加州大学圣地亚哥超级巨型计算机中心任资深计算科学专家与项目负责人。2005年被山东省聘为化学工艺岗位泰山学者特聘教授。2006年至今,任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博导、特聘教授,现在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
多年来,李青松教授参与和承担国际科技攻关和研发项目30余项,申请专利20多项,发表研究论文50多篇,在国外权威杂志《自然》发表研究论文两篇(一篇为第一作者)。主要研究领域为石油天然气加工和化工分离工程、化工材料,煤化工和新能源。选择的部分科研成果如下:
(1)在蛋白质组学方面,提出了一个用于模拟蛋白质分子的蛋白质状态理论,并发表在国际权威杂志《Nature(自然)》上。该理论奠定了蛋白质功能与相互作用研究的基础。以该理论为指导,主持研发了“功能蛋白质分子网页数据库(The Molecule Page Database)”,该数据库收集所有功能蛋白质分子,每一功能蛋白质分子由最好的专家完成并由《Nature》杂志评审发表,待汇集完成后,蛋白质功能相互作用及其细胞信息传递将清晰显现,对生命科学研究有深远意义,详见http://www.signaling-gateway.org/molecule/。
(2)在炼油过程中的脱沥青方面,提出了一个理论,该理论已经成功地用于指导SGI国际集团的电场破乳过程。 (3)开发了一项不含乳化剂的乳液聚合连续过程,该技术可用于制备单分散的聚合物粒子。基于过程实验,改进了无乳化剂的乳液聚合过程中的成核机理理论。 (4)在聚合物流变学方面,研究了粒子大小、被填充聚合物母体分子量和添加嵌段共聚物的影响,发展了填充聚合物的流变学理论。 (5)在化工热力学和分离过程方面,实验测定和关联计算了约20个体系的气液与液相平衡数据,并且在分离过程的计算机模拟方面开发了许多算法,并且建立了一个醋酸缔合体系气液相平衡的模型。 (6)参与了美国LFC低阶煤提质联产油技术的研发,积极改进该技术并在我国推广应用,有助于我国提高低阶煤资源的利用效率。 (7)在节能减排方面,利用工艺模拟和实验方法,对国内化工装置进行改造,达到节能减排,实现低碳环保。主持了十多项科研项目,有很好的社会效益。 |